沈琳,在一次尝试担任月嫂的过程中,不幸地以不愉快的方式提前结束了她的初次服务。
她不仅没有赚到多少钱,反而累得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
显然,月嫂这一职业并不适合沈琳。
面对这样的困境,尽管沈琳想要放弃,但她却找不到其他出路。
同时,那伟的创业之路也并不顺利,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忙碌不停,但实际上所赚之钱连他和妻子李晓悦的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
原著中描绘了一个情景:婆婆看到儿子一家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决定将自己的每月4000元退休金投入到这个小家庭中,以此来减轻那伟和沈琳的经济压力。
为了进一步节省开支,全家决定搬离市中心,移居到燕郊。
人到中年,有的人事业蒸蒸日上。
然而,沈琳和那伟的情况恰恰相反,他们的生活似乎每况愈下。
许多人不解,为何身为人力资源总监的沈琳和公司副总的那伟,会落到依赖老人退休金生活的窘境。
实际上,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发生,实则早有预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洞察力去发现而已。
有句话说得好:“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只适用于那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
因此,许多生活优渥的人从未担心自己会成为被时代抛弃的那一个。
那伟也是这些人之一。
当那伟仍是公司副总时,沈琳想要重新步入职场,五年内她投出了超过1000份简历,结果全部石沉大海。
沈琳对工作的要求极高,过低的工资待遇对她来说是一种能力的质疑。
那伟也常常用能养家的借口劝沈琳继续在家中担任全职主妇。
五年间投递如此多的简历却未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本应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那时他们就应该意识到这是生活在向他们发出的一种警告。
尽管当时他们的积蓄尚可,房贷压力也不大。
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即便有退路,也应学会未雨绸缪。
那伟应该考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更多价值。
通过投资使资金增值,只有当储蓄增长到一个可观的数字时,才有资格谈论理想与远方。
然而,那伟却在经济条件一般的情况下,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秘密购买了一辆价值50万元的宝马汽车。
投资于贬值的资产,是许多人常犯的错误。
当你不顾一切购入一件自豪的物品,以为人生从此可以登峰造极时,生活往往会突然转变方向,给你带来挑战。
那伟买车后不久便遭遇连续不幸,先是老板出家,紧接着不得不承担80万元的债务。
从王睿智出家,秦玲玲兄妹干预公司决策的那一刻起,那伟就应预见公司前景黯淡,是时候寻找备选方案了。
然而,那伟仍然选择坚守,希望通过忠诚感动公司,最终只能面临被解雇的下场。
沈琳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她更不应放松警惕,而应分析自己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
如果沈琳能在那五年里考取一个专业证书或学习一门技能,她也许不至于只能依靠熟人获得工作机会,且重返职场后还需从基层做起。
这些都是缺乏前瞻性思维的表现。
不明白提前规划的重要性,当生活中出现连续的困难时,很容易被击倒。
在这一点上,那隽做得最为出色。
那隽年薪近十万元,手中拥有价值数百万元的期权,既有房又有车,财务状况接近自由,但他依然不敢有所松懈。
那隽喜欢做规划。
他的生活都是按照他的小目标一步步实施的。
尽管那隽最终未能与李晓悦共度一生,但在事业方面,他无疑是所有人中最成功的一位。
是否有危机意识,是否懂得提前布局,这其中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
在那伟和沈琳双双失业之后,他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返回老家,二是减少家庭开支。
回老家这条道路已被那伟的同事采纳。
但那伟和沈琳并不愿意回去,选择继续留在北京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甘心,二是丢不起面子。
许多人都有这种思维模式。
他们认为那些返回老家的人都是大城市中的失败者。
为了避免回家后被人看不起或质疑,宁愿在大城市边缘挣扎。
事实上,这是对自我设限的一种表现。
虽然农村在很多方面确实不如大城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很多农村也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
即使所挣的钱没有外面多,但农村的消费水平低,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居住方面无需花费。
对于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家庭而言,解决了住房问题就等于减少了70%的压力。
然而,那伟和沈琳不愿回老家,此时他们可以选择卖车、停止女儿的兴趣班来降低开支。
省去这两方面的开销,也能为他们减轻不少负担。
沈琳和那伟不忍心这样做,宁愿自己吃苦也不希望连累孩子和老人。
沈琳的堂哥说得非常对,他们太过在意面子了。
沈琳的堂哥在北京承包工程,年收入与那伟相近,但他居住在燕郊,仅家庭开支一项就比沈琳一家少得多。
如果哪天工程减少,堂哥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一句简单的话让沈琳恍然大悟。
根据原著描述,沈琳放弃了月嫂的工作,那伟在创业失败亏损三十万后,他们决定搬出价值八百万元的房子。
这是沈琳和那伟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当一个人不再在乎面子时,说明这个人的内心已经开始成长。
成熟的人只要用心,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
搬到燕郊后,沈琳在当地菜市场卖起了卤肉,而那伟则开起了网约车。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这代表着夫妻二人的落魄。
但在沈琳心里,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满了希望。
以前作为人力资源总监的时候,实际上是公司的平台赋予了她成功的机会。
一旦失去公司的背书,任何人都可以取代沈琳成为新的人力资源总监。
然而卤肉制作却是沈琳的核心竞争力。
沈琳每天制作的卤货几乎都能售罄,吸引了大量回头客。
每天的营业额逐渐能够覆盖家庭的支出。
沈琳现在不再觉得在市场上叫卖是一件丢脸的事,相反,她开始计划开设实体店,进而打造品牌连锁店。
你看,有了规划,生活才有奔头。
放下面子也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迈出第一步,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