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60-5656
工作时间:9:00-18:00

NEJM.|军事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发现东北地区一种蜱传人新病毒-湿地病毒

来源:undefined日期:2024-09-24 08:53:25 浏览:143

  来源:生命科学前沿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2024年9月4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刘玮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题为“New Orthonairo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Febrile Illness”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成功从蜱虫叮咬患者体内分离出一种新型蜱传RNA病毒-湿地病毒(WELV),并对其流行病学和致病性进行研究,提示该病毒与我国东北地区发热性疾病有关。

期刊名称:The New England Jorunal of Medicine

  中文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期刊分区:MEDICINE(医学)Q1

  影响因子:96.2

  背景介绍

  蜱虫作为传播人畜共患病的重要媒介,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严格的吸血性节肢动物,蜱几乎可以叮咬陆地上所有的动物,且吸血时间长、吸血量大、生活史复杂。这使得它们可以携带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种类的病原体,传播包括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立克次体病等在内的40余种疾病。随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日益频繁,被蜱虫叮咬和患病的概率不断增加,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困扰。

  2019年6月,内蒙古一名患者在湿地公园被蜱虫叮咬后,出现了持续发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通过对该患者进行的下一代测序(NGS),发现了这种以前未知的新型Orthonairovirus,即湿地病毒(WELV)。这一发现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极大关注,并启动了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这种病毒的流行情况和潜在的公共卫生影响。

  通过对中国北方四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监测,研究人员在17名有蜱虫叮咬史的发热患者中通过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出急性WELV感染。这些患者表现出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发热、头晕、头痛、不适、肌肉疼痛、关节炎和背痛,少数患者还出现了瘀点和局限性淋巴结肿大,甚至有一例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这些患者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D-二聚体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

  此外,研究人员在多种蜱虫以及羊、马、猪和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样本中检测到了WELV RNA的存在,表明这些动物可能是病毒的宿主或传播媒介。

(WELV的形态学观察)

  此外,从感染患者和蜱中分离出的湿地病毒(WELV)在接种于HUVECs(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会出现明显的CPE。将该病毒通过腹腔注射到BALB/c、C578L/6和昆明小鼠体内,均可导致小鼠的死亡。黑刺粉虱蜱可能是能够通过卵传递WELV的可能媒介。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可能是湿地病毒(WELV)的传播媒介。

湿地病毒在动物模型中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以及嗜群血蜱的湿地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在中国东北部发现了一种新的Orthonairovirus,它与人类的发热疾病有关。这一发现对于理解蜱传播疾病的多样性和公共卫生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刘玮教授、黎浩教授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金宁一院士团队李昌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张小爱研究员及在读硕士马一丹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25019)等项目的支持。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